联系我们
24小时服务热线400-628-0609- 手机号码151-8835-3111
- 企业邮箱534232523@qq.com
- 咨询QQ534232523
- 官方网址www.jsjnhcl.com
- 公司地址河南省新密市来集镇李堂工业区
镁碳砖施工用非水系特殊粘结剂
编辑:耐火浇注料 时间:2020-11-24 浏览:
从耐熟化的角度来看,使用普通的水混灰浆来粘结镁碳砖有时会出现问题,适合使用非水系灰浆。该非水系灰浆 的树脂是属于室温硬化型,很难获得足够的可使用时间,所以一般采用热硬化型的树脂。但是,目前使用的非水系(粉 液分离)灰浆,施工和加热时产生有机溶剂特有的气味,存在作业环境差的问题。
此外,如果砌筑没有吸水性的不烧镁碳砖,高铝砖在使其达到热硬化的养生中,会出现灰浆塌落和砌缝产生间隙的现象。
长期从事无机耐热粘结剂的开发,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,开发了改善上述缺点的MgO质非水系特殊粘 结剂。现在,该粘结剂面向电炉厂家,用于多孔塞(MultiHolePlug)的粘结固定。
1、特征
表1列出了这次开发的非水系特殊粘结剂SIM#051F/R的性能,其特征如下。
1)SIM#051F/R是粉液分离型的粘结剂,液体使用特殊的酣醛树脂,粉末的主体是MgO,配合硬化剂和担负流动 特性的添加剂。
2)硬化不需要加热,通过将粉末和液体混合,可使用6~8h,在室温硬化
3)耐火度为SK40以上,而且粘结后在室温到1600℃的宽范围温度区域中,呈现牢固的粘结强度。
4)特殊酣醛树脂气味小,加热时也不发生异味。
5)粉末、液体分开装在聚乙烯袋里,可在室温下贮藏,保管上也不需要特殊的条件。图1是SIM#051F/R的包 装。
6)使用后的抹子等工具清洗不需要特别的溶剂,可用水清洗

2、结语
SIM#051F/R具有通用性,其特点在室温下可硬化,并且具有很高的粘结强度。一般认为不仅可用于镁碳砖的粘 结,还可用于耐酸和耐碱等抗化学侵蚀的各种用途。
了解更多耐火知识,请关注耐火材料厂家 http://www.jsjnhcl.com/dt72/
本文分享链接:http://www.jsjnhcl.com/hyxw/4655.html
此外,如果砌筑没有吸水性的不烧镁碳砖,高铝砖在使其达到热硬化的养生中,会出现灰浆塌落和砌缝产生间隙的现象。
长期从事无机耐热粘结剂的开发,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,开发了改善上述缺点的MgO质非水系特殊粘 结剂。现在,该粘结剂面向电炉厂家,用于多孔塞(MultiHolePlug)的粘结固定。
1、特征
表1列出了这次开发的非水系特殊粘结剂SIM#051F/R的性能,其特征如下。
1)SIM#051F/R是粉液分离型的粘结剂,液体使用特殊的酣醛树脂,粉末的主体是MgO,配合硬化剂和担负流动 特性的添加剂。
2)硬化不需要加热,通过将粉末和液体混合,可使用6~8h,在室温硬化
3)耐火度为SK40以上,而且粘结后在室温到1600℃的宽范围温度区域中,呈现牢固的粘结强度。
4)特殊酣醛树脂气味小,加热时也不发生异味。
5)粉末、液体分开装在聚乙烯袋里,可在室温下贮藏,保管上也不需要特殊的条件。图1是SIM#051F/R的包 装。
6)使用后的抹子等工具清洗不需要特别的溶剂,可用水清洗
表1SIM#051F/R的典型性能

图1SIM#051F/R的包装
2、结语
SIM#051F/R具有通用性,其特点在室温下可硬化,并且具有很高的粘结强度。一般认为不仅可用于镁碳砖的粘 结,还可用于耐酸和耐碱等抗化学侵蚀的各种用途。
了解更多耐火知识,请关注耐火材料厂家 http://www.jsjnhcl.com/dt72/
本文分享链接:http://www.jsjnhcl.com/hyxw/4655.html
下一篇:影响炮泥质量的6大因素
上一篇:烧结镁铝尖晶石砂理化指标
相关资讯
- 2020-12-29 钢包用铝镁碳砖的施工过程控制
- 2020-12-27 蜂窝陶瓷蓄热体的性能要求
- 2020-12-27 中频感应电炉炉衬剥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
- 2020-12-26 碳化硅脱氧剂应具备的3大性能
- 2020-12-24 无碱玻璃纤维池窑及耐火材料配置
- 2020-12-22 聚合草酸铝、氧化铝溶胶和水合氧化铝结
- 2020-12-22 对置式多喷嘴气化炉烘炉过程中常见的四
- 2020-12-21 炼钢厂发生底吹氩砖缝隙漏钢部位、原因
- 2020-12-20 回转窑旋风筒下料管浇注料脱落堵塞的原
- 2020-12-18 高炉炉缸和炉底结构用耐火材料主要有哪
- 2020-12-17 玻璃窑用耐火材料的标准都有哪些?
- 2020-12-17 电炉常用4种不同材质的耐火材料炉盖
- 2020-12-16 EAF(电炉)用镁碳砖、电炉盖预制件的性能指
- 2020-12-16 不锈钢冶炼用耐火材料的管理与创新